焦點
-
給你錢、拜託你快點出,《電馭叛客2077》再一次延期
靠著《巫師》系列而聲名大噪的波蘭遊戲大廠「CD Projekt Red」,由於對遊戲品質的堅持而被許多玩家稱為「遊戲界的最後良心」,也因此使其市值超越Ubisoft,成為歐洲最有價值的遊戲公司,只不過有時過度的堅持多少也替玩家造成了一些困擾……(給你錢、快點出好嗎? CD Projekt Red在繼《巫師》系列之後,全力打造的全新遊戲《電馭叛客2077》(Cyberpunk 2077),基於為了確保更好的遊戲品質,曾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宣布將遊戲的發布延期,從原本預計的今年6月改成9月開賣,進而造成了市面上雖然出現了不少相關的遊戲周邊(先前小編去三創的時候還看到「基哥」的公仔),卻沒見的到遊戲本體的奇特現象。 然而這額外追加的三個月趕工時間似乎還是不能滿足遊戲公司對於遊戲的品質的追求,使得官方在「再次」宣布將遊戲延期至「11月19日」。在聲明中,CD Projekt Red表示遊戲其實已經完成了,但是遊戲裡的內容實在過於龐大,為了確保品質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最後的微調和除錯。 遊戲的延期必然會使眾玩家(包含小編)感到失望,官方自然也意識到了這點,因此也在延期的推文中確認將會於6月25日舉辦「Night City Wire event」,除了會有一系列相關的遊戲內容公布之外,活動結束後也會解禁各家遊戲媒體的遊戲體驗報告,讓各家媒體的測試內容來替玩家先止止渴,並順便讓玩家評估要不要存錢來升級一波顯示卡或是購買下一世代主機(?) 那就等後續小編有機會先玩到再跟大家分享心得吧!(如果可以先公布的話XD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pex英雄》宣布今秋推跨平台對戰功能、Nintendo Switch版同步發表
不可否認的,大逃殺類型遊戲在2020年的今天,熱度已經退燒了不少,不過仍有許多死忠的粉絲依然十分熱愛,這也讓大逃殺類型遊戲依然不死、且持續更新,包含可說是始祖的《絕地求生》也都繼續在做最佳化、曾經爆紅的《要塞英雄》日前才正式推出第三季活動,至於曾經改寫過大逃殺類型遊戲系統的《Apex英雄》也持續在活躍中,最近他們更是發出新的更新內容:今秋帶來跨平台遊玩。 才剛結束的EA Play線上論壇直播中,EA針對《Apex英雄》推出了幾項重大消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自然就是跨平台對戰功能,同時也加上宣布Nindento Switch版本遊戲,雖然Switch版本的消息並未發表任何實機遊戲畫面,不過基本上可以預期成畫質縮減的家用遊戲主機版本,操作體驗大抵來說會和Xbox及PS4相同。 目前《Apex英雄》正熱騰騰的進入第五季活動,帶來許多特殊的新系統設計,也算是為遊戲帶來新的一波熱潮。而事實上,雖然射擊遊戲一向都還是以PC為主,但遊戲主機版本因外掛相對來說較少,也因此讓許多擁有遊戲主機的玩家都躍躍欲試,因此,遊戲主機玩家數目到也不少,跨平台對戰或許有望帶來更多話題,尤其是Switch版本的推出。 不過話說回來,遊戲主機玩射擊遊戲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瞄準(畢竟有瞄準輔助XD!),主要還是在於畫面轉換的速度,畢竟想要快速調整視角,靈敏度就要調高,但這樣一來在瞄準時就會非常吃力,因此,跨平台版本推出後,可以預期兩種狀態:眾多遊戲主機平台新手在近距離槍戰時被PC玩家輾壓、另一種則是遊戲主機玩家躲在遠處狙擊。不過到時候是否要跨平台玩,應該是玩家在組隊時可以自己調整的選項就是了。 另外,隨著XSX和PS5遊戲主機即將推出,玩家們想必也非常期待海馬瀨人...阿不,是最新的跨世代遊戲主機玩這些射擊遊戲或是其他高畫質遊戲的表現吧!尤其採用SSD以後,勢必會讓整體的遊戲更加流暢,不過想用遊戲主機打game的玩家就還要再等等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GOG《魔眼殺機三部曲》PC版限免領取,到6/20凌晨為止
繼GOG.com昨天發出的,讓只要擁有在其他軟體商店平台擁有該遊戲的玩家,能夠在6/23晚上7點以前到GOG.com領取DRM-free版本的《巫師3》。不過該活動還沒結束,GOG.com又釋出的新的老遊戲,這次是《魔眼殺機三部曲》(Eye of the Beholder Trilogy)! 《魔眼殺機》是1991年推出的第一人視角RPG遊戲,其原始故事背景是設定在「被遺忘之領域」(Forgotten Realms)世界中。根據Advanced Dungeons & Dragons 2nd Edition的遊戲規則,前兩代遊戲是由Westwood Studios (對!就是開發C&C終極動員令的工作室)所開發,並由Strategic Simulations, Inc (SSI)於1991年正式推出。至於三部曲中的第三代,則是由SSI開發,並於1993年推出。 《魔眼殺機三部曲》(Eye of the Beholder Trilogy)包含了: 1. Eye of the Beholder (魔眼殺機) 2. Eye of the Beholder II: The Legend of Darkmoon (魔眼殺機2:隱月傳奇) 3. Eye of the Beholder III: Assault on Myth Drannor (魔眼殺機3:血戰札諾爾) 剛好在GOG.com所推出的遊戲集合包裡面,就剛好收錄了上述三款遊戲。至於Collection Two 和 Three則是收錄其他遊戲。這些90年代的遊戲都有不錯的故事背景,雖然畫面不如當今華麗,但這些RPG遊戲頗重劇情的!經常讓人沉浸到流連忘返的虛擬世界。 領取方式是,只要你有GOG.com帳號,登入,點選Go to giveaway,點選Get It FREE,即可免費擁有。限免時間是從目前開始到6/20的1:00am,要是你來不及找到一台電腦來登入的話,也可以用手機先領下來再說,要玩的時候,再用PC,並下載GOG Galaxy 2.0軟體平台,然後該遊戲就會進入你帳號囉!
-
「科賦 KLEVV BOLT X DDR4-3600 8GB」實測開箱,「4400MHz 實力」體質驗證超頻記憶體模組!
記憶體在PC零組件當中可是擔任重要工作的一環,通常在選購的時候大概也就是問容量、看價格就下手了,隨著AMD的新Ryzen推出與Intel的10代處理器紛紛上場之後,以往的DDR4-2666規格等於被打入冷宮,稍高規的DDR4-3000也直接退位,轉由更高規的DDR4-3200接手,甚至更多款再更高規格的DDR4-3600紛紛浮現檯面,以單條8GB的容量來說,價位也從新台幣700多一直到1000元出頭,要是不選電競RGB燈效版,那該怎麼入手合適的DDR4記憶體呢? 其實從一些網路商城的報價就可以看到記憶體的價格波動,最近較為持平所以可以看到標準版的DDR4-3200 8GB單條的價格大概落在900~1200之間,雖然說有些DDR4-2666也可以超頻跑,但畢竟不是官方認證過的頻率,建議還是挑有官方標示的為佳,不過這其中倒是蠻好玩的可以看到這款KLEVV推出的BOLT X DDR4-3600 8GB,賣價跟3200版本差不多,單條入手價為990元,有散熱片包覆但無燈效,看似比裸條好些、價格也未破千,小編也入手一條來試試深淺囉! 包裝上是採用吊牌式、系列則是屬於BOLT X,包裝上特別打上燙金字的「Fast Like A Bolt」,其實欲彰顯的就是這系列如閃電般的快速(官方表示:風馳電掣般的疾速),底下右側還可以看到有AMD Ryzen Threadripper以及Intel XMP 2.0標示,兩者都有支援,另外背面可以看到是由富基電通代理的資訊,原廠公司貨、這樣才有終身保固;其實有別於另一款電競超頻定位的CRAS X RGB系列,如果不是著重在一定要有bling bling亮晶晶的燈效表現,那這款僅需990元的BOLT X就更超值了,別以為DDR4-3600還標示CL18就覺得比DDR4-3200遜色,實際測了就知道,拿來跑DDR4-3200 CL16根本沒問題! 簡單的細部開箱圖片就參照一下實體照片囉,由於有支援XMP所以實際上機後,只要進BIOS調成記憶體的XMP模式,就可以用預設的DDR4-3600運作,此時預設的CL為18-22-22、電壓為1.35V。本體的造型顏色設計倒是頗有軍規風格(墨綠色),若配上部分造型主機板是還蠻搭的。 在開始講實測之前,小編要說一下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因為剛巧手邊除了有這條BOLT X DDR4-3600 8GB之外,也同時正在測試AMD Ryzen 3 3300X這顆Matisse核心的處理器,在先前還不能曝光B550主機板的效能之下,先拿了手邊的B450來做搭配,以目前AMD跟Intel都開始將DDR4的頻率拉升至3200的情況下,玩家到底需不需要換RAM?(先前有很多玩家都只買DDR4-2666的版本),才花990元可以買到超多高的DDR4?(有的標示多少就多少、也超不上去) 這次小編只有測單條8GB(因為剛好就只有1條),加上B550效能已經可以揭露了,就等下次有機會再同時測2支的雙通道,以及超更高頻率吧!這次採用的是ASRock B450M Steel Legend這片主機板(原價屋報價2,790元),搭上3300X倒是很超值,BIOS內部也提供相當多的可調整選項,其中的記憶體調整也相當多,有支援XMP功能可以直接開,或是簡單從選項下拉就可以調整了,維持原電壓(1.35V)就能直上DDR4-4000(CL18)。 單以這條BOLT X DDR4-3600來說,官方標示為CL18-22-22、1.35V電壓,除了可以降頻至DDR4-3200 CL14之外,向上拉升至DDR4-4200都仍能以CL18運作,同樣維持在1.35V電壓狀態,稍稍有點可惜的是BIOS預設的電壓最高也只能加到1.4,小幅加壓之後上DDR4-4400也只能以CL32運作(可以正常跑各軟體與燒機30分),之後有機會再來換其他板子測更高頻率(哈!,這裡也順手測試了包括DDR4-3600 CL18在內的共10組頻率設定,數據在下面喔! 10組頻率模式:2666(CL18)、2933(CL18)、3200(CL18)、3200(CL14)、3200(CL16)、3600(CL18)預設、3800(CL18)、4000(CL18)、4200(CL18)、4400(CL32),基於對照需求以預設的CL18為主,3200是對應處理器的頻率所以同步測了CL14、16兩種,除了4400有加壓至1.4V之外,其餘模式皆以1.35V運作。 同步的這裡也透過Thaiphoon來檢視一下內部資料,基本上從抓到的訊息可以看到是採用Hynix顆粒、單顆1GB容量的版本,看來也是原始規格為DDR4-2666規格Tuning上來的,這一批的體質不錯,雖然官方很保守的打上CL18,但玩家可以自己調到CL14一樣可以跑得嚇嚇叫,數據比較就看下面的圖表囉! 這裡先來看一下標準XMP下的DDR4-3600 CL18-22-22的表現,再提醒一次,這是單條8GB的成績;小編單只以常見的AIDA64、MaxxMem以及PassMark(Performance Test)做測試標準。 實際上只有單個數據可能比較無感,不同頻率下的差異透過比較就能明顯看出,DDR4-2666的模式下成績是最低的,可以看到光是跟DDR4-3200 CL18相比就已經輸一大截了,所以還在用DDR4-2666的朋友,真的該升級了!另外,DDR4-3200一共測了CL18、16、14三種模式,可以看到在CL14下的DDR4-3200表現更優(小編只調動第一位來做差異測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多玩看看);在同樣都是CL18的模式下,DDR4-3600就比DDR4-3200要表現更佳,所以不光只是注重CL、頻率的提升也是重點,即便是調到DDR4-4400(CL32)下,也是可以在贏過預設的DDR4-3600一大截(整體增進10%↑)。 如果比較一下DDR4-2666的表現跟DDR4-4200或是DDR4-4400的成績,大概稍微計算一下可以發現提升了50%↑,AIDA64跟MaxxMem的數據都是如此,不過Performance Test上頭則是可以看出CL的優勢,按照這樣的實測狀況來看,也驗證了除了頻率提升外、CL值的優勢也是很重要的課題,最好是兩者兼具,如果以這款BOLT X DDR4-3600來說,除了小編有做的DDR4-3200調至CL14之外,玩家也可以試試3600模式下是否也能夠跑跑CL16、14等設定囉!(但可預期的數據應該會更優) 基本上記憶體的價格持續都有在波動,如果沒遇上哪家的哪個廠又火燒(驚!)或是誰誰誰顆粒供應商又停產/減產(如有人跳x之類的工安問題),大致的波動也都不大,現在期待DDR5的出現也還太早,反而是越來越龐大的檔案容量與系統需要更大容量的記憶體支援對玩家是比較迫切的,標準的單條8GB恐怕只能堪用,有預算的話至少8GBx2或是16GBx2,搭配上速度快一點的SSD,應該就可以讓整體的電腦效能提速許多,再加上新一代的AMD或Intel也都開始以DDR4-3200為基準,趁著振興券即將推出就直接換一波是個不錯的考量,不要再以為效能表現沒差多少了! 後續有機會的話,小編再來測更多相關的數據跟大家分享,所以不要問小編為什麼只測一支,因為手邊只有一支,謝謝! 品牌名稱:KLEVV - 科賦 廠商名稱:艾思科有限公司 - ESSENCORE 廠商網址: 代理商名稱:富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 AFASTOR 代理商電話:02-8978-6066 代理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AMD Ryzen 9 3900XT、Ryzen 7 3800XT、Ryzen 5 3600XT官網正式上架!建議售價499、399、249美元,7/7正式推出
先前頻傳AMD即將推出Matisse Refresh系列的,隨著6/16的B550主機板正式上市之時,這些新的處理器也跟著上架!並已公佈將於7/7 (AMD推出7nm處理器一週年後)正式上市! 這次推出的Matisse Refresh家族,包含,建議售價分別為499、399、249美元。以維持與先前Ryzen 9 3900X、Ryzen 7 3800X、Ryzen 5 3600X一樣的建議售價,讓現在想進場的玩家,可以直接買3000XT系列。 ● AMD (以取代3900X):12C24T,建議售價499美元 ● AMD (以取代3800X):8C16T,建議售價399美元 ● AMD (以取代3600X):6C12T,建議售價249美元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quqBIknKXI ▲ AMD官方釋出Ryzen 3000XT系列的介紹影片 這次AMD正式上架的Ryzen 3000XT,一樣採用台積電7nm製程、Zen 2架構設計,支援PCIe 4.0規格,可相容現有的X570、新的,與舊的X470、B450、等AM4腳位主機板,以下就是這次的Ryzen 3000XT處理器產品內容與Ryzen 3000家族規格表。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代號Matisse與Matisse Refresh)處理器規格比較 AMD Ryzen 9 3900XT是這次3000XT中的旗艦版本,採用12核心、24執行緒設計,在時脈方面跟3900X一樣基頻為3.8GHz,但爆發時脈則提升了100MHz,達到4.7GHz,快取容量達70MB,可支援DDR4-3200,TDP 105W,基本上大多數規格都跟先前3900X一樣,主要瞄準對手的Core i9-10900KF (建議售價488~499美元,10C20T,3.7~5.3GHz,125W) 。 只是這次3900XT沒送Wraith Prism RGB風扇,也就是說一樣是499美元的價格,玩家可以選擇買3900X,爆發時脈4.6GHz,有尬風扇 (以幫AMD清庫存)。或者選擇買新的3900XT,爆發時脈4.7GHz,風扇自己準備! 至於頂級的Ryzen 9 3950X為什麼沒有推出Ryzen 9 3950XT呢?其實因為這款16C32T的處理器應該已經接近到AM4腳位設計的物理極限了,再往上提升時脈或效能其實空間有限,再加上這顆旗艦已經建議售價達到749美元了,C/P值不見得有優勢。因此AMD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才取消推出3950XT的計畫。 AMD Ryzen 7 3800XT是這次3000XT中的高階版本,採用8核心、16執行緒設計,在時脈方面跟3800X一樣基頻為3.9GHz,但爆發時脈則提升了200MHz,達到4.7GHz,快取容量達36MB,可支援DDR4-3200,TDP則是105W,因此基本規格跟先前3800X差不多,主要瞄準對手的Core i7-10700KF (建議售價349~361美元,8C16T,3.8~5.1GHz,125W) 。 但是,3800XT一樣也是沒送Wraith Prism RGB風扇,也就是說一樣是399美元的價格,玩家可以選擇買舊款3800X,爆發時脈4.5GHz,有尬風扇 (以幫AMD清庫存),或者選擇買新的3900XT,爆發時脈4.7GHz,但風扇自己準備! 不過,由於3800X或3800XT的TDP都是105W,相較於同樣都是8C/12T的3700X來說,其時脈為3.6~4.4GHz,只比3800X的3.9~4.5GHz慢個100~300MHz,但售價卻僅要329美元,且TDP只要65W,因此玩家若以功耗優化為目的的話,也許可以考慮買R7 3700X,不過現在有通路廠商(原價屋)推出買37送38活動,只要組裝買一搭三,原先你買3700X的話,就免費升級到3800X!讓現在組裝AMD電競桌機有更棒的選擇。 至於中階的AMD Ryzen 5 3600XT,則是採用6核心、12執行緒設計,在時脈方面跟3600X一樣基頻為3.8GHz,但爆發時脈則提升了100MHz,達到4.5GHz,快取容量達35MB,可支援DDR4-3200,TDP則是95W,所以整體來說,基本規格跟先前3600X差不多。主要瞄準對手的Core i5-10600KF (建議售價237~238美元,6C12T,4.1~4.8GHz,125W) 。 至於3600XT這次就跟3600X一樣,也有隨包裝送Wraith Spire風扇。因此,一樣是249美元,買3600XT可以多買到100MHz的爆發時脈,因此3600X可以完全不用考慮了! 由於AMD顯示卡的高階版本叫做XT (例如Radeon RX 5700 XT),現在連處理器也叫XT了 (例如這次Ryzen 9 3900XT),看來AMD這次可說是把整個企業環境單純化,不僅產品命名快要同步,就連產品Logo/字型也同步 (例如,以塑造出AMD全系列CPU、GPU的企業識別更加統一。 至於這次即將於7/7上市的Ryzen 3000XT家族,AMD表示其單執行緒下的效能可能提升個4%,整體效率比競爭對手的CPU高了40%,後者應該指的是TDP能效的部份。因為AMD這次都是95W~105W,而Intel十代U都是125W,所以AMD在功耗上可說是大獲全勝!算是拜7nm製程之賜! 在搭配的新主機板方面,除了6/16正式推出的之外,未來還會有更入門的A520主機板,預計於8月出貨,敬請期待! ● ● ● ● ● ● ●
-
這次不是Epic了!GOG《巫師3》PC版限免:任何地方買過任何版本都能兌換
《巫師3》限時免費中!玩家們只需要手上已經有Xbox或PS4版本遊戲的話,在6/23晚上7點以前玩家都可以免費到GOG網頁上兌換遊戲,藉由,連接現有的遊戲平台帳號以後,即可輕鬆兌換(此Galaxy非彼Galaxy就是了XD!) 玩家只要手上已經擁有過《巫師3》遊戲,不管是在PC端的Epic Games Store、Origin、還是Steam,甚至是Xbox、PS4,都可以免費兌換到遊戲序號,Switch的玩家就沒這麼好運了,畢竟它和外界之間的開放程度還沒這麼高,而且加上它去年才剛在Switch上推出而已。 如果玩家本身擁有的是「年度最佳遊戲」版本的話,可以免費兌換到對應的版本,其他版本的玩家都只會兌換到基本版,也就是說,只有先前已經購買過「年度最佳遊戲」這個版本的玩家才能直接獲得隨附的兩片資料片和其他優惠,其他玩家雖然只要擁有過遊戲,就可以免費兌換,但就沒有這麼多優惠囉!另外,如果已經在兌換目標平台(PC)已經擁有遊戲的話,你將可以獲得一個兌換序號,可以將這個序號贈與其他玩家,邀請他人一起遊玩! 《巫師3》推出至今已經五年了,雖然遊戲主機也可以輕鬆享有大螢幕沉浸感,但最好的遊戲體驗其實還是在PC端上,畢竟可以和FPS無上限就是爽。不過話說回來,其實GOG這次的活動很有可能是想要讓玩家可以更接觸Galaxy 2.0這個平台,畢竟GOG (Good Old Games)遊戲平台也是是由《巫師3》開發商CD Projekt所擁有並經營的,可以理解成是為接下來即將推出的《電馭叛客2077》(Cyberpunk 2077)做準備也說不定,不過免費的遊戲還是趕快領起來吧!(而且這次不是Epic Game Store囉XD!)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11相數位供電、2.5GbE LAN掃蕩中階戰場,MSI MAG B550M MORTAR主機板開箱評測
B550效能解禁,為主流中階入門玩家帶來PCIe 4.0介面的潛力,尤其有望帶動玩家對於Gen 4 SSD的渴望,而B550主機板本身作為主流中階等級主機板選擇,MSI MAG系列推出對應的B550M MORTAR主機板,採用Micro-ATX規格,確保玩家在C/P值之間獲得最佳的平衡。 玩家們在MSI近期不管是針對Intel 10代處理器還是現在的B550,都可以看到MAG系列主打的軍事風格設計質感,B550M MORTAR「迫擊砲」系列自然也不例外,雖然線條設計上看似單調,但倒也有一貫的設計語言存在,一系列的軍事風格壓境也是非常有氣勢。 而至於內部的規格部分,處理器對應的自然是Ryzen 3000系列以及未來的Zen 3架構4000系列處理器,供電部分採用了8 (Dual Retail) +2 (SOC) +1 (APU)相數位供電,確保整體供電穩定,在記憶體方面則是在超頻下可支援到DDR4-4400,最大128GB。 至於在這次眾所矚目的PCIe 4.0支援則是應用在PCIe插槽和M.2 SSD插槽上,首先PCIe插槽共計兩組,自CPU掌管的主插槽有金屬裝甲保護,並採PCIe 4.0 x16通道,另一組則是採用PCIe 3.0 x16插槽、採x4模式。另外,在M.2 SSD方面則是同樣有兩組,由CPU掌管的主插槽部分是採用PCIe 4.0 x4介面,而自B550晶片組的副插槽則同樣維持在Gen 3 x4介面上,這點玩家如果有Gen 4 SSD或是僅有單條SSD的話,切記不要插錯位置囉! 效能測試部分對應B550主機板本身的定位,找了手邊的R3 3300X和RX5600XT做搭配,並以Gen 4 SSD演繹高速讀寫效果,雖然Gen 4 SSD現在截稿期間價格仍不斐,但對於未來的支援性還是有的,詳細測試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3 3300X ◆散熱器:AMD Wraith Prism ◆顯示卡:AMD Radeon RX5600XT ◆主機板:MSI MAG B550M MORTAR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作為MSI主打C/P值陣線的MAG系列,這次針對同樣是以中階主流玩家的B550主機板,B550M MORTAR可說是做好了戰線準備,在相位供電上給到充足的11相供電,應付Ryzen 5以下的處理器應該是綽綽有餘的,甚至Ryzen 7系列也能穩定使用,而在記憶體部分也提供了達到4400MHz的超頻支援能力,對狂熱玩家的需求也兼顧到。同時在尺寸縮為Micro-ATX的同時,仍舊顧及了雙PCIe和M.2的能力,且主插槽也都有新一代PCIe 4.0支援,在基本的硬體規格上可說是做好了充足準備。 在I/O部分,MAG系列這次不管是Intel還是AMD在選擇上,都至少提供了2.5GbE LAN的有線網路支援,也因此即便沒有Wi-Fi 6的使用彈性,至少已經進一步將傳統1GbE LAN淘汰,對於一般玩家來說也是一大福音,意味著更穩定的遊戲體驗。另外,B550M MORTAR也並未因定位和尺寸而減少Type-C的支援,除了I/O以外,主機板上更支援前置Type-C延伸插槽,讓此主機板的使用彈性也因此得以提升。整體來說,B550M MORTAR值得玩家們在選擇組裝中階AMD電競桌機時來入手。 ● ● ● ● ● ●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最頂級B550極致效能表現,B550 AORUS MASTER主機板效能評測
B550效能終於解禁,先前我們已經在晶片組介紹的部分,這邊也附上測試平台並進行了幾項快速的效能測試來看看B550 AORUS MASTER的表現,我們還是選用R3 3300X處理器和RX5600XT作為測試基準。 那就直接來看測試部分吧!小編先把這次的測試平台資訊列述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3 3300X ◆散熱器:AMD Wraith Prism ◆顯示卡:AMD Radeon RX5600XT ◆主機板:B550 AORUS MASTER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Seagate FireCuda 520 Gen 4 SSD 1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5.1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照慣例,從數據跟截圖來看這款技嘉高規的B550 AORUS MASTER的表現;在採用R3 3300X的情況下,CPU-Z下的Bench成績就已經直接輾壓曾經的Intel 7代王者i7-7700K一截了,更不用說記憶體的頻率直接就是DDR4-3600運作,主要重點還是在對PCIe 4.0的支援,哈,這一點就算是對手的400晶片組也還沒支援,整體表現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選用AMD Ryzen 3000系列的中低階處理器,有了新一代的可搭配高效主機板,即便是高階處理器也是可以搭配(省下來的預算可以轉投入如顯示卡或記憶體、甚至是Gen 4 SSD身上),簡直就是AMD的新一大殺器。 在終於可以效能解禁的同時,B550 AORUS MASTER作為這次技嘉B550主機板最高階的一款,不僅基本硬體規格提供的非常完整(尤其三組PCIe和三組M.2 SSD插槽的搭配更是彈性),效能表現方面也能徹底發揮處理器和顯示卡的效能。另外,因供電和散熱設計完整,即便要搭配R9 3900X應該也是ok的,不過小編良心建議,正值夏天時節,不妨就將散熱器改成水冷會讓整體運作更穩定,可選搭技嘉AIO水冷散熱器來個信仰充值也是相當不錯的呦! ● ● ● ● ● ●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 B550效能測試:AM4腳位+PCIe 4.0神助攻、就算R9 3900X也能上
B550效能總算解禁,先前小編已經幫大家做過B550主機板的基本外觀開箱和架構特色介紹,玩家們對於B550的定位應該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PCIe 4.0介面從先前的X570和TRX40主機板下放,讓一般主流玩家也能更容易以親民價格使用PCIe 4.0相關產品,其中又以Gen 4 SSD最為重要。 不過當時小編也有跟大家先賣了個關子,也就是B550是否真的已經全面搭載了PCIe 4.0標準?探究B550主機板本身架構來看可以發現,B550主機板之所以能夠擁有PCIe 4.0 x16的GPU相關插槽和PCIe 4.0 x4 SSD插槽可用,最主要原因是來自三代Ryzen處理器的支援(AM4神助攻),也就是說,以目前玩家們可以在市面上看到的B550系列主機板來看,位於處理器下方的主PCIe和M.2插槽是主要採PCIe 4.0介面沒錯,如果是mini-ITX尺寸的話基本上主PCIe插槽就會以Gen 4為主。 然而,因B550晶片組內部並未支援PCIe 4.0介面,而是仍舊以Gen 3世代標準為主,也因此,如果玩家選擇的主機板有提供兩組以上PCIe或M.2插槽的話,副插槽便很有可能是採PCIe 3.0 x4運行,一方面是因為通道數限制,二方面則是B550晶片組先天基底就不支援Gen 4的關係。有鑑於此,先前小編也有提醒過大家,如果未來選擇B550主機板後,如果只需要安裝一組顯示卡和M.2 SSD的話,都盡量以接近處理器的主插槽為主,以獲得最完整效能,否則的話,效能表現上將會降低。 以我們PCDIY!的測試,同樣的Radeon RX5600XT在兩條插槽下運行3DMark的Time Spy測試,主插槽獲得7082的總分、副插槽則是只有6487分,約有10%的效能落差,這點應用在遊戲上的話雖然僅約不到10 FPS的降幅,但若是因此掉入60 FPS理論流暢遊戲體驗的話,卻也是個嚴重問題無誤,玩家使用時不得不小心為妙。 另外在M.2 SSD部分也可從測試中發現,同樣都是以Gen 4 SSD安裝,主插槽以Gen 4 x4運行、副插槽卻會變成Gen 3 x4,也因此如果玩家插錯SSD位置的話,將可能會讓原先Gen 4 SSD失去原有的價值、回歸Gen 3 SSD讀寫約3000 MB/s的效能。 另外一點要提醒玩家的是,雖然B550主機板同樣是採用AM4腳位,理論上應該可以支援先前的Ryzen 2000和Ryzen 1000系列處理器,AMD雖然曾經表態過會以BIOS更新的方式支援,但實際上仍是未知數,畢竟採用AM4腳位的處理器數量已經十分龐大,持續讓晶片組支援這麼多處理器的話,對玩家來說雖是一大福音,但先前也提到過,對於後續的相容性仍是不可小覷的使用者體驗問題,有鑑於此,目前B550仍舊是以支援現階段Ryzen 3000系列和未來的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為主,玩家們若有先前處理器想要汰舊換新的話,升級前還需注意。 接下來就是效能測試的部分了,首先要先瞭解的是,B550主機板的定位是落在一般的主流和C/P值玩家上,也就是普遍來說會以Ryzen 5以下系列處理器作為首要核心組機、抑或是無超頻要求、或預算較緊繃的玩家為主,也因此,接下來最主要的測試規格將會以先前甫推出不久的Ryzen 3 3300X作為基準代表,讓玩家能大致了解R3 3300X+B550+RX5600XT的效能落在什麼樣的級距。詳細測試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3 3300X ◆散熱器:AMD Wraith Prism ◆顯示卡:AMD Radeon RX5600XT ◆主機板:ROG STRIX B550-F GAMING (WI-FI)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Seagate FireCuda 520 Gen 4 SSD 1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5.1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接下來我們以近期加入的幾項創作者相關測試,作為基準讓玩家進行參考,測試的重點仍是在於3300X+B550+RX5600XT的搭配上。 首先是Adobe Photoshop測試,測試的對照組為9900K+RTX 2080的組合,測試內容包含Photoshop的多種不同渲染、後置修圖過程,整體測試最終會給出總分,對照組總分為1000分,高於千分代表整體效能已比對照組效能高。 接下來是Premiere Pro影像測試,測試內容同樣包含軟體中的多項操作指令和影像輸出評分,對照組採用的系統為9900K+Titan RTX、其滿分為1000。 再來是同樣作為影像處理軟體的DaVinci Resolve Benchmark,對照組採用的系統為9900K+Titan RTX、其滿分為1000,測試內容包含軟體中的各類渲染項目、後製功能,最佳化等等。 SPECviewperf 13是專業工程繪圖效能測試,其集結了3DS Max 2016 (3dsmax-06)、CATIA V6 R2012 (catia-05)、Creo 3-PTC (creo-02)、Energy (energy-02)、Maya 2017 (maya-05)、Medical CT/MRI (medical-02)、Autodesk Showcase 2013 (showcase-02)、Siemens NX 8.0 (snx-03)、Solidworks 2013 SP1 (sw-04)等專業繪圖與分析軟體來進行場景之繪製,很重視OpenGL效能,可測出CPU與顯示卡的整體效能。 至於SPECworkstation 3則是把上述SPECviewperf 13的測試項目也納入,並針對各垂直(vertical)行業來執行各式工作站應用,測試項目包羅萬象,有AI分析類、研究類、有HPC密集運算、亦有儲存裝置、工程繪圖等測試內容。該測試軟體分成Media & Entertainment (多媒體與娛樂)、Product Development (產品開發)、Life Sciences (生命科學)、Financial Services (金融服務)、Energy (能源相關),另還加入General Operations (一般作業)與GPU Compute (GPU運算)等項目。透過此軟體,可測試出一台工作站電腦的整體效能發揮程度。 R3 3300X是這次B550主機板推出後,在整體的效能和價格反映上,最適合的處理器之一,但畢竟B550是採用AM4腳位,因此支援現階段所有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因此這邊也找了幾個代表的Ryzen R5、R7和R9處理器,藉由幾個簡單的測試來反映不同處理器在這些測試上的結果會有怎樣的效果表現。和前面測試不同的是,為了在穩定最高檔R9 3900X和其他處理器之間在穩定性和最小變因下的考量,在散熱器方面我們改用ROG RYUO 240水冷散熱器作為輔助,其餘測試規格和先前的完全相同,測試項目則是以CPU-Z、Cinebench R20、Premiere Pro Benchmark、DaVinci Resolve Benchmark和PCMark 10作為主要比較依據,接下來先上各式數據比較再來看。 從以上的測試中首先我們可以先確認一件顯而易見的事,也就是B550主機板確實能相容現階段所有Ryzen 3000處理器,並且應付得宜。不過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有發現在B550主機板測試時,在較高壓的測試環境如Cinebench R20下,部分處理器如R9 3900X獲得的分數和先前在X570系列主機板測試時所獲得的結果有些差距,關於這點我們認為是B550系列主機板本身在設計上,兩者就已經有些差距,包含像是可能達到16相數位供電、或是更多的VRM散熱解決方案等等,但B550系列雖然因各廠商之間的產品線定位不同、相位供電數本就已經有差異以外,不同的產品線其散熱方案也會有些微差距,再者,畢竟B550主機板本就是針對R5、甚至R7以下處理器而來,因此在對應最高壓的使用情境下,雖然AM4腳位神支援,但仍舊會有些落差,這點建議玩家如果是想要搭配像R7 3800X或R9 3900X這樣高階高功耗處理器(TDP 105W)的話,盡量仍是以X570系列主機板為主較為妥當。 不過話說回來,若把重點放在R5和R3兩者上時,B550的效能能力便能完整發揮,R3 3300X和R5 3600都能輕鬆獲得效能解放,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尤其我們再看到價格方面對應的話,也就不能發現如果將R3 / R5處理器拿來和B550搭配,再加上一個RX5600XT、甚至RX5500XT顯示卡,要在省預算的情況下輕鬆玩1080p絕非難事,是一個C/P值非常高的組合。 總結來說,正如先前B550主機板開箱時所言,這款主機板的出現意味著AMD在主流高C/P和入門選項中,多了一個強大的新選擇,尤其對於R3和R5 3000系列處理器來說,想要獲得PCIe 4.0支援不再需要花高價購入X570系列主機板,更親民的B550將會是玩家首選方案。不過這也是必須先考量到的是,玩家手上或是使用情境是否真的有Gen 4 SSD需求,如果對於玩家來說,額外2,000 MB/s左右的讀寫效能提升,能對日常大量讀寫帶來幫助的話,在省預算情況下選擇B550主機板和Ryzen 3000處理器絕對ok。 然而,如果說玩家本身並沒有Gen 4 SSD或是預算只夠選擇約500GB版本的話,小編的建議則是將這筆預算先省下來,看是要去選擇Gen 3 1TB SSD還是將額外預算用來提高處理器或其他零組件規格還要來的更划算些。 簡單來說,B550在未來升級能力方面絕對有辦法取代現有的B450,如果價格公布以後差距不大的話更是沒問題,但PCIe 4.0在顯示卡上的效能目前可見影響還不大,而Gen 4 SSD價格預期還需要花點時間才能降價,再者,B550官定規格上並未支援先前的幾版Ryzen處理器,因此,B550主機板其實最適合的會是現階段有需要購入絕佳C/P主機的玩家、而非原先升級的玩家(例如已在使用Ryzen 1000、2000的用戶),尤其現階段組機還能對應未來的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對於未來升級彈性也已經顧及到,總之,B550的定位是以看向未來為主,玩家現階段如果想要組裝AMD平台電腦的話,B550會是非常適合一般玩家的首選組合。 另外順帶一提的是,這次作為測試代表的ROG STRIX B550-F GAMING主機板搭載了先前僅在周邊產品配置的AI降噪功能,並且可用用軟體方式支援玩家,讓玩家可以輕鬆在遊戲下快速使用,也是滿佛心的一大特色。 ● ● ● ● ● ●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全球首支台灣製造5G手機:HTC U20 5G推出,聯袂HTC Desire 20 Pro絢麗登場
HTC又出新手機囉!這次以1+1的概念貫穿全場,代表硬體和軟體的整合,也代表其兩支新手機的誕生,以下就來看看。 全球智慧型手機與虛擬實境創新設計領導者HTC(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HTC』),今(16)日於發表HTC史上首款亦是首款台灣製造5G智慧型手機-HTC U20 5G,展現HTC持續擘劃5G新世代萬物聯網願景的強烈企圖心,同時推出Desire家族最新成員,HTC Desire 20 pro,兩款皆首次搭載五鏡頭系統,欲帶給消費者頂極的視覺饗宴。 HTC U20 5G是市面上首款採用高通Snapdragon 765G行動平台的5G手機,該平台具有高通Snapdragon X52 5G數據機及射頻系統,即使在需求最嚴苛的5G用例下也能提供出色的性能,同時可實現智慧多鏡頭拍攝、高速電競體驗和持久電池續航力。HTC U20 5G支援SA & NSA雙模確保了在5G建設過渡期間使用無虞,並採用完整的ENDC技術,允許設備在同一頻譜帶上同時接入LTE和5G。5G在台灣即將開台,藉其高速傳輸與低延遲特性,5G網路不僅可以觀看、分享並在短時間內加載最高畫質的串流影片、大型檔案甚至360度的沉浸式影片,行動裝置運算的方式也會因此改變,讓使用者享受高品質的雲端VR互動內容,是2020年備受期待與信賴的新世代產品,就像隨身攜帶未來。 HTC U20 5G與HTC Desire 20 pro的攝影功能亦獲得大幅度的提升,兩者皆採用全新五鏡頭系統,包含分別為3,200萬畫素與2,500萬像素的自拍前鏡頭,與 4 鏡一線洗鍊設計的後鏡頭,大光圈、超廣角、超微距、散景功能樣樣到位。HTC U20 5G所具備的AI 場景偵測、4K高畫質、極致穩定的動態攝影更把「自由攝影」帶上新層次。 另HTC U20 5G與HTC Desire 20 pro分別具6.8吋與6.5吋大螢幕,加上20:9與19.5:9的超高螢幕占比,就是為了持續給消費者頂級的影音體驗,HTC U20 5G更是目前市面上螢幕最大的5G手機。而兩者皆採用5,000 mAh超大容量電池,輔以驚人的節能效率,確保使用者無後顧之憂的大電力續航。 在手機外觀的呈現上HTC仍匠心獨具維持一貫的超高水準,HTC U20 5G再度以未經拋光打磨的礦石為靈感進行外觀設計。機身在光線照射下,呈現出霧面設計的優雅外觀,彷彿洗盡鉛華,返璞歸真,反射出自然界獨有的質樸光澤。絢麗亮眼但低調,稍縱即逝的光影變化,象徵著 5G 無限的可能性。而HTC Desire 20 pro展現另一種趣味,光學鍍膜精準打造的金屬紋理,利用間距的變化,製造出耐人玩味的顏色漸層錯視,使環境光源的反射層次更為豐滿,搭配 Desire 系列玻璃般透亮的基因,呈現出更俐落的唯美設計感,是值得收藏的奪目工藝品。 HTC執行長Yves Maitre表示:「HTC是全球公認在5G、XR與AI領域中發展有目共睹的企業。HTC U20 5G登場後,也代表HTC全產品線跨入新世代,並在未來5G發展上搶占先機並奪得強而有力的地位。XR與AI將因5G的到來,而有跳耀式甚至是爆發式的發展,徹底改變人們體驗與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夢想中的未來生活已然來到,而HTC也將在發展5G、XR與AI的基礎上,繼續朝VIVE Reality的 願景邁進。 」 HTC台灣區總經理陳柏諭表示:「5G在台灣即將開台,HTC於今天推出HTC U20 5G 期待與台灣五大系統商5G行動網路的技術,提供未來的全新5G服務。同時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推出具極高性價比,滿足眾人日常生活需求的渴望系列Desire 20 pro,相信能透過HTC Desire 20 pro的大螢幕,大電量與全新五鏡頭系統的絕佳優勢,成為一款值得擁有的國民精品。」 高通副總裁暨台灣與東南亞區總裁劉思泰提到:「HTC 與高通攜手引領世界走過3G、4G的年代─為行動通訊黃金世代的開始。如今我們也在HTC 5G Hub(於2019年推出的HTC首款革命性5G裝置)的成功基礎上,共同肩負加速5G網路普及發展的責任。今天推出的HTC U20 5G,象徵著高通與HTC在5G合作上的新里程碑。再次祝賀整個HTC團隊推出這兩款令人興奮的全新智慧型手機。」 HTC U20 5G上市提供8GB RAM/ 256G ROM版本及「墨晶綠」與「晶岩白」兩種顏色予消費者選擇,建議售價為新台幣18,990元,預計於2020年第三季於台灣市場正式開賣。並於7月1日起至7月31日期間開放上網預約登錄並搭配後續手機上市購買,即可獲得「HTC U20 5G早鳥禮」(市價 NT$2,680) -包含HTC運動藍牙耳機 (市價 NT$1,590) 及HTC透視雙料防震邊框殼 (市價 NT$1,090) ) 。 詳細活動內容,請參考HTC官方網站: HTC Desire 20 pro上市提供6GB RAM/ 128GB ROM版本及「墨晶黑」與「靚澈藍」兩種顏色予消費者選擇,建議售價為新台幣8,990元。HTC專賣店、HTC專櫃門市、HTC網路商店及全台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及亞太電信門市及全台通路門市同步開賣,消費者可依照個人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資費方案,詳細資費方案請洽各電信業者。此外,搭配電商年中慶618促銷檔期,自6月18日起於PCHOME購物、MOMO購物、YAHOO購物商城、神腦線上、friDay購物、蝦皮購物、東森購物全面開賣;歡慶上市期間6月18日至6月30日,凡至HTC專賣店、HTC專櫃門市及HTC網路商店購買HTC Desire 20 pro並上網登錄即贈「HTC藍牙運動耳機」(市價新台幣1,590元)。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